涇源縣大灣鄉楊嶺村,地處六盤山腹地,青山連綿,景色秀美。
曾經,這里土地貧瘠、十年九旱,為西海固“苦甲天下”之地;如今,這里產業興旺、風調雨順,成為惠及百姓的福地。
楊嶺村嬗變的故事,還要從村民馬克俊一家講起。
開啟脫貧模式
“生物爐子溫度高,節約能源又環保。”8月25日,技術人員上門為馬克俊家安裝新型取暖設備,向他介紹爐子的優點。
馬克俊一家從用牛糞木柴取暖到用煤炭柴油,再到使用新型生物燃料,取暖方式的變化,貫穿了楊嶺村村民脫貧致富的全過程。
2016年7月18日,習近平總書記冒雨來到楊嶺村看望父老鄉親,到建檔立卡貧困戶馬克俊家走訪時,仔細詢問他家的肉牛品種、出欄時間、扶持資金使用、銷售情況。馬克俊牢記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的話,利用金融扶貧貼息貸款養牛,生活逐漸好了起來。
在這之前,馬克俊家只有一棟土坯牛棚,養了兩頭耕牛,耕種10多畝地,全家人依靠出售土豆維持生計,日子過得很艱辛。“供孩子上學、買肥料、買油鹽醬醋,恨不得把一分錢掰成兩半使。”馬克俊說。
“過去大家缺乏市場意識,一家養一兩頭牛,只為了犁地種莊稼。”楊嶺村致富帶頭人馬克明補充說,“那時全村只有300多頭牛,村民舍不得賣,一頭牛養四五年是常事。”
脫貧攻堅戰打響后,當地政府因地制宜制定養殖產業發展方案。
由于長期貧困,村民誠信意識缺失,特別在金融信貸方面,有貸不還、惡意欠貸等現象十分普遍。“全村80%農戶進了‘黑名單’,金融機構‘談楊色變’,資金短缺成為制約村民脫貧的‘緊箍咒’”。大灣鄉黨委副書記兼楊嶺村黨支部書記張顧杰介紹,為了解決貸款問題,楊嶺村探索清零再貸覆蓋“黑名單”貧困戶、“聯手”續貸覆蓋“舊貸”貧困戶等模式。
2017年,楊嶺村實現了建檔立卡戶評級授信全覆蓋,為154戶村民貸款1145萬元,貸款覆蓋率68.67%,為村民發展產業解決了缺少資金的問題。
有了資金支撐,楊嶺村把草畜產業作為支柱產業,結合政府對建檔立卡戶實施項目到戶,落實補欄、建棚、修池、種草、繁育獎補,鼓勵村民種草養牛。
“一頭基礎母牛兩年凈賺1萬元,一頭肉牛一年凈賺4000元,養牛賺了錢,政府還給補貼。”馬克俊說,“建檔立卡戶補欄一頭牛補貼2000元、草料補貼1500元,各種惠民政策調動了村民養牛的積極性。”村民赫志明貸款30萬元,從4頭牛養起,到現在有60多頭,年收入30多萬元,又帶動5戶建檔立卡戶脫貧致富。
牛養起來了,楊嶺村順勢調整農業結構,種植青貯玉米1000多畝。馬克明飼養的牛從200頭增加至550頭,還為20多戶村民代養100多頭。
現在,楊嶺村生產方式發生根本改變,以草畜產業為主,飼養牛1100頭、羊1000多只,常住戶272戶戶均4頭牛,實現年產值3000萬元,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33%下降到零,人均可支配收入1萬多元,楊嶺村煥發出了新活力。
闊步走向新生活
脫貧不是楊嶺村發展的終點,而是新生活的起點。楊嶺村依托當地資源優勢和涇源縣黃牛品牌,緊盯市場需求,推進產業轉型升級,構建現代產業體系。
“探索出‘出戶入園、出戶托管、個人散養’3種養殖模式,解決了一家一戶養殖成本高、地少人多、難以形成規模等問題。”張顧杰介紹,楊嶺村采取“公司+合作社+大戶+農戶”的方式,促使養殖走上規模化、科學化,化解了市場對接風險,為產業發展系上安全帶。
“牛托管給企業飼養,每頭牛每年企業給村民分紅960元。通過繁育中心,指導村民按牛的體重、大小配料。”馬克明說,采用科學飼養、統一產業技術標準,降低了草料消耗,效益提高了20%,使大量的勞動力解放出來,從事其他產業。2019年,楊嶺村僅務工一項,收入700多萬元,戶均增收3萬元。
馬克俊把家里的4頭牛統一入園,交給企業飼養,他專心開起了茶館。今年,馬克俊給茶館添置了茶具、茶桌,生意很紅火,上半年已收入2萬元。馬克俊說:“除了開茶館,家里4頭牛一年分紅4000元,春季植樹收入1萬元,再加上老伴打零工收入6000多元,任村監委會主任收入3000元,管理村史館收入9600元,到今年年底,收入3萬多元不成問題。”
2017年以來,楊嶺村在中國建材集團的幫扶下,投資3200萬元建設村史館、康養中心、安格斯肉牛繁育中心、農特產品展示超市、新時代文明實踐站,實施人居環境改造、學校改建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,增強了村經濟發展造血能力;又結合產業轉型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,楊嶺村按照“景村一體化”發展模式,引導村民主動參與到旅游產業發展之中。
2019年,楊嶺村接待游客13萬人次,收入300多萬元,帶動20家農家樂、8家“楊嶺小院”。現在,楊嶺村已形成“特色旅游+草畜、中蜂、勞務、苗木”的五大產業發展方向,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。“原來村里幾乎看不到小轎車,現在有小轎車110輛、農用機械70多臺。”張顧杰說,如今楊嶺村硬化道路戶戶通,安全住房戶戶有,老有所養、幼有所學、致富有路,村民生活實現了從量到質的轉變。(記者 剡文鑫)
俯瞰楊嶺美如畫。